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
此类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控制症状。常见副作用有:
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静坐不能,发生率约为20%-30%。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面部或肢体抽动,风险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发生率约为5%-10%。
可能出现镇静作用、体重增加和低血压等其他影响。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等,较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但仍有其他潜在副作用:
代谢综合征,包括体重增加、血糖异常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部分研究显示体重增加发生率可达50%以上。
嗜睡、头晕等中枢神经系统不适症状,有时会影响日常功能,但多为轻微且可逆。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乳泵素水平上升,导致泌乳、月经紊乱或男性乳腺发育,特别是在使用利培酮时更为常见。
3.特殊的严重副作用
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存在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
恶性综合征,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肌肉强直和意识障碍,发生率低于1%。
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多见于使用氯氮平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液指标。
心电图改变或心律失常,如QT间期延长,某些药物需特别注意心脏风险。
服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并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合理使用药物是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