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调整认知方式
焦虑常常来源于对未来或未知的过度担忧。通过认识并改变负面思维,可以减轻焦虑情绪。例如,记录下导致焦虑的具体想法,并逐步分析其合理性,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70%以上的焦虑症患者有显著效果。
2.增加体育锻炼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可以促进体内内啡肽的分泌,改善情绪状态。实验表明,与几乎不运动的人群相比,每天运动30分钟的人焦虑水平下降约20%。
3.保持规律睡眠
成人需要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功能受损,从而加剧焦虑感。通过设定固定的作息时间、减少临睡前使用电子屏幕,可以提高睡眠效率。数据显示,改善睡眠质量后约60%的焦虑症状会有所缓解。
4.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过量的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使焦虑加重;酒精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缓解紧张,但长期来看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加重心理负担。每日咖啡摄入建议不超过200毫克,相当于两杯普通浓度的咖啡。
5.练习放松技巧
深呼吸、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放松均是有效的放松方法。深呼吸可以降低心率,有助于缓解急性的焦虑反应,而冥想能够帮助集中注意力,减少焦虑性思维的困扰。
6.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焦虑程度严重并影响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求助。在必要情况下,抗焦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相关统计显示,经过综合治疗后,大多数焦虑患者在3到6个月内可明显改善。
及时采取行动能够避免焦虑演变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应关注长期压力管理与健康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