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生理因素:人体内的饥饿感主要由下丘脑控制。当下丘脑的功能受到影响时,例如由于压力、疾病或药物作用,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或饥饿感消失的现象。这并不一定影响到实际的进食量,因为身体可能已经习惯了固定的饮食模式。
2.饮食习惯:某些人可能习惯性地在固定时间进餐,而不是根据饥饿感进食。这种习惯形成后,即便没有明显的饥饿感,进餐时间到了依然会进食。
3.情绪和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对食欲有显著影响。压力、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饥饿感的改变。同时,专注于其他活动或精神高度集中时,可能忽略了饥饿信号,但进食行为仍然保持。
4.代谢和生理状态变化:新陈代谢水平的变化也能影响饥饿感。例如,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尽管可能感觉不到饥饿,但身体需要恢复能量,这会驱动他们的饮食行为。
5.荷尔蒙水平:体内荷尔蒙如胰岛素、瘦素和饥饿素的水平波动,也会影响饥饿感。长期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这种感受异常。
为了确保健康,建议关注饮食质量,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身体活动、注意心理健康。如果持续出现这种情况或伴随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