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迟斌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科
1.阳火:
病因:阳火多由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情志过极等因素造成。其特点是实火,火势较旺。
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口舌生疮、面红目赤等。患者通常会感觉到明显的身体发热。
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石膏、大黄等。
2.阴火:
病因:阴火多由阴虚内热引起,常与肝肾阴虚相关。它是一种虚火,火势相对缓和。
症状:主要表现有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烦热)、盗汗、潮热、口干咽燥等。患者常在夜间或午后出现低热。
治疗:宜滋阴降火,使用药物如知母、生地、麦冬、玄参等。
阳火表现为实火症状,通常与过热、实热有关,治疗注重清热;而阴火则涉及阴虚症状,与虚热相关,治疗侧重滋阴补虚。两者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辨证施治,以免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