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缺血性肠病包括了多种因血液供应不良引起的病变,可能影响从小肠到大肠的任何部分。主要分为三类:急性肠系膜动脉梗死、慢性肠缺血(又称腹部心绞痛)和缺血性结肠炎。
2.缺血性肠炎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发生在左侧结肠,是由于结肠局部血流减少,引发的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以及潜在的消化道出血。
3.发病机制上,缺血性肠病常与动脉硬化、低血压或血栓形成有关,而缺血性肠炎更多的是由较短时间内的局部血供障碍引起,且多见于老年人。
4.临床表现方面,缺血性肠病可能呈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休克和严重腹痛,而缺血性肠炎的表现通常较轻,症状多限于消化系统。
5.诊断方式上,缺血性肠病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来明确,而缺血性肠炎一般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进行诊断。
认识到这些差异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尽管这两者皆源于血供不足,但病程、临床表现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