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细菌性痢疾的致病菌是志贺氏菌,包括四个主要种类,即宋内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志贺志贺菌。这些细菌通过口-粪途径传播,且感染剂量较低,仅需10-100个细菌即可导致发病。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3天出现症状,典型表现包括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腹痛和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的感觉)。大便常呈黏液脓血样。高热、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感染性休克。
3.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
经口摄入: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公共场所中的交叉污染。
环境因素:潮湿、高温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夏秋季为高发期。
4.诊断依据: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加实验室检查。粪便培养能明确志贺氏菌的种类及药敏特性,而大便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
5.治疗原则:治疗包括对症处理和抗感染治疗。轻症患者通常补充水分即可恢复;中重症患者则需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以杀灭致病菌。治疗期间注意预防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其他并发症。
6.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食品及饮用水卫生,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在流行地区或暴发期间,应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的管理和消毒。
细菌性痢疾由于传播速度快、易引起集体感染,必须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避免进一步扩散和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