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饮食结构不合理
进食高糖、高精加工食品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但随即又快速下降,导致饥饿感加重。摄取纤维素不足也可能减少饱腹感,因为膳食纤维能延缓胃排空,提高持久的饱足感。
2.新陈代谢活跃
青少年或孕妇由于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新陈代谢水平较高,更容易感到饥饿。运动量大的个体因为消耗热量较多,也可能频繁出现饥饿感。
3.激素波动
胃泌素和胰岛素等激素对饥饿感有重要调控作用。当胃泌素分泌过多,或者胰岛素功能异常时,会促使身体产生更强烈的饥饿信号。例如,睡眠不足会诱发瘦素(抑制食欲)减少、促饥饿的生长素释放肽增加。
4.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或情绪波动会影响食欲中枢,特别在长期应激状态下,人们往往通过进食来缓解心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饥饿”。
5.潜在疾病
某些疾病可能是饥饿感异常的根本原因。比如糖尿病患者因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常伴随严重饥饿感。同时,甲状腺机能亢进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显著提高,引发饥饿得更快。胃部疾病或寄生虫感染也需注意。
6.用药影响
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可能刺激食欲,导致饥饿感增强。这属于药物的副作用,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饥饿感异常时需从饮食、生活方式和健康状态全面评估。如果症状持续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