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肠梗阻时,由于呕吐、禁食或肠道液体积聚,身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液的目标是恢复血容量,并调整钾、钠、氯等电解质水平。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快速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通常使用带有生理浓度的盐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或乳酸林格氏液。如果伴随低钾血症,可以加入适量的氯化钾。
2.确保液体输入量:
每小时补液速度需要根据病人的脱水程度和尿量决定。例如,轻度脱水时,可按每公斤体重补充30-50毫升液体;中度到重度脱水时,可按每公斤体重补充60-100毫升液体。在急救阶段,医生会基于尿量(正常为每小时0.5-1毫升/千克体重)来动态评估补液状况。
3.注意电解质失衡的监测:
血液检测是关键步骤,它能判断钠、钾、氯等离子的具体浓度,从而制定精准的补液方案。例如,低钾血症患者可能表现出全身乏力、心律紊乱,此时需要适量静脉注入含钾溶液。但应注意过快补钾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引发心脏并发症。
4.避免口服补液:
在肠梗阻情况下,胃肠道功能受限,口服液体和电解质可能加重梗阻症状。口服补液并不可取,静脉途径是主要方法。
肠梗阻是一种需要尽早明确病因的疾病,例如机械性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等不同类型的病因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或药物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只是支持疗法,不能取代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