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按什么穴位

2024-11-10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病情分析:心脾两虚是一种中医病症,多由长期劳心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以下几个:

1.足三里(ST36):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刺激此穴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2.三阴交(SP6):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刺激此穴对调理脾胃功能,改善全身气血循环有显著效果。

3.中脘(CV12):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此穴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缓解腹胀和食欲不振。

4.内关(PC6):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对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失眠有显著疗效。

5.神门(HT7):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刺激此穴有助于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和心悸。

6.百会(GV20):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刺激此穴能够提升阳气,改善精神状态,有助于缓解疲劳和乏力。

7.膻中(CV17):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刺激此穴对宽胸理气、减轻胸闷和焦虑有益。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确保疗效和安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以及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脾两虚的症状。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