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定义:肺源性心脏病,亦称为肺心病,是由肺部、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的右心室肥大、扩张和功能障碍。失代偿期则表示心脏在肺部病变压力下,不能再维持正常功能,出现临床症状加重。
2.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病因,占80%以上。
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动脉高压和其他慢性肺部病变也可导致。
3.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尤其是夜间和体力活动后明显。
下肢水肿,腹胀,肝脏肿大等体液滞留迹象。
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紫绀,提示缺氧。
心悸、胸痛、乏力等心脏功能不足的表现。
4.诊断方法:
胸片和CT扫描,可显示肺部病变和心脏改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右心室大小及功能。
动脉血气分析,检测血氧和二氧化碳水平。
心电图,可能显示右心室肥厚或应激。
5.治疗原则:
原发病治疗,包括控制肺部感染和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氧疗,提高血氧水平,减轻心脏负担。
利尿剂,减轻水肿症状。
强心药物,改善心功能。
限制盐摄入,控制体液潴留。
6.预防措施:
戒烟,减少慢性肺部疾病风险。
定期监测肺功能,早期发现病变。
避免感冒和呼吸道感染,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
在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应重点关注原发病的控制和心脏功能的维护,通过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