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包括:
消化性溃疡: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70%,由于胃酸侵蚀导致黏膜破损及出血。
胃炎或十二指肠炎:例如急性糜烂性胃炎可能导致黏膜表层受损出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通常与肝硬化相关,这类出血量较大,但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黑便。
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肿瘤表面溃烂出血也可能引发黑便。
上消化道其他疾病:如梅克尔憩室、胃动脉瘤破裂等少见病因。
2.血液进入胃肠道后,与胃酸及肠内消化酶接触,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形成黑色的分解产物(血卟啉),因此粪便呈现黑色或柏油样质地。这种黑便称为“柏油样便”,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之一。
3.黑便的出现并不一定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具体情况取决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
若出血量小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没有腹痛、呕血或其他不适,仅表现为黑便。
若伴随头晕、乏力、心悸甚至晕厥,可能提示慢性失血导致贫血,需高度警惕。
4.有些食物或药物也会引起黑便,但与上消化道出血无关。例如铁剂、铋剂或进食大量动物血、深色食物(如黑芝麻、蓝莓)可使粪便变黑,因此应结合病史和其他症状进行判断。
黑便提示可能的上消化道出血,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