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饮食因素
长期摄入高油脂、高糖分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例如辛辣、冷饮以及生冷水果,可能会导致肠胃消化功能紊乱,形成便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大便的成形性。
2.胃肠道功能紊乱
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或胃肠动力障碍等,可使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水分没有充分被吸收,导致大便稀薄或半成形。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常见原因,尤其是伴随腹部不适或腹泻症状者。
3.感染性因素
长期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或者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干扰正常的吸收功能,从而出现持续性便溏。
4.慢性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通过引起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可能导致大便松散。乳糜泻或非乳糜性麸质敏感都可能因为小肠吸收功能异常而产生类似表现。
5.胰腺和胆囊功能异常
胰腺分泌酶不足或胆汁释放异常会使脂肪消化受阻,从而引起脂肪泻或便溏。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结石患者。
6.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性胃轻瘫导致胃排空延迟,甲亢通过加快肠蠕动均可成为便溏的诱因。慢性肾脏病患者也可能因代谢改变间接影响肠道功能。
7.药物或毒素作用
长期服用某些泻药、抗生素、降脂药或者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能损害肠道菌群平衡,继而导致便溏。酒精中毒对肠道刺激同样是一个潜在因素。
8.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压力、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作用影响胃肠道功能,表现为便溏或者腹泻。
长期便溏需要警惕潜在的器质性疾病,应进行必要检查,如粪便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以及改善情绪状态对缓解症状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