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的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一般疗程为10-14天,治愈率可达85%-95%。
如果病因是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需要停药或更换为对胃刺激较小的药物,并配合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和胃黏膜修复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用于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损伤。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可以减少胃酸分泌辅助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用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抗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缓解症状和中和胃酸。
3.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摄入辛辣、过热、过冷、油炸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每餐之间间隔4小时左右。
禁烟戒酒,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损害胃黏膜;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症状。
减少精神压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长期劳累,这些因素可能加重胃炎症状。
4.定期随访与检查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如胃镜检查或C13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以及胃黏膜恢复情况。
长期慢性胃炎患者应警惕病情恶化为胃溃疡或胃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需要坚持遵医嘱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通过以上措施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症状改善乃至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