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确诊与分类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三种类型。诊断依赖于血清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平滑肌抗体等)、肝功能检查和肝组织活检。
2.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被用作一线药物,可快速减轻炎症反应。维持治疗可能会联合使用硫唑嘌呤以减少激素副作用。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熊脱氧胆酸常用于改善胆汁淤积状况,同时也可延缓疾病进展。
如果上述药物无效或存在不良反应,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免疫调节剂,如霉酚酸酯或生物制剂。
3.肝功能保护
护肝药物可以辅助保护肝细胞,常用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和腺苷蛋氨酸。对于有明显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抗纤维化治疗。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有助于维持机体能量代谢,但应避免摄入酒精和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4.长期监测与随访
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复发倾向,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抗体水平及影像学检查。每3-6个月一次的随访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对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的病例,应警惕门静脉高压、胃肠道出血及肝癌的发生风险。
5.严重情况下的处理
如果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可能需要接受肝移植。移植后仍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
这种疾病具有慢性特征,但通过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过程,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