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在某些类型的息肉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家族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APC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大量息肉,并且恶变风险较高。
2.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息肉。
3.饮食与生活方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吸烟、酗酒以及缺乏运动也是危险因素。
4.年龄:胃肠息肉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多数病例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现。有研究指出,40岁以上人群的胃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5.药物使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可能与胃底腺息肉的形成相关,但这种息肉通常无恶变倾向。
6.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黏膜的免疫状态及代谢功能,促进息肉的产生或恶化。
胃肠息肉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定期体检、合理饮食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息肉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