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病理学特征:
胃间质瘤是一种源自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属于软组织肿瘤。其特征是细胞异型性相对较小,一般由KIT基因突变驱动。
胃癌则通常指恶性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细胞异型性较高,容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2.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胃间质瘤相对少见,发病率约为每年百万分之十到二十之间,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
胃间质瘤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腹痛、消化不良或胃肠道出血。
胃癌早期症状也可能不明显,进展后会导致体重减轻、食欲下降、贫血及上腹部不适等表现。
4.诊断与治疗:
胃间质瘤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以及靶向药物治疗,如伊马替尼。
胃癌的诊断依靠内镜及组织活检,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取决于癌症分期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5.预后:
胃间质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大小、位置及分裂指数,若及早发现并采取合适治疗,预后较好。
胃癌的预后通常较差,尤其是在晚期,如果早期检测和治疗,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两者均需通过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及早发现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