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利尿剂:如呋塞米和氢氯噻嗪。这些药物通过增加尿液产生来降低血容量,从而可能导致体位变化时血压不足。
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阿特诺洛尔。这类药物通过减缓心率和减少心输出量来降低血压,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3.α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和特拉唑嗪。它们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尤其是在改变姿势时可能引发血压骤降。
4.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通过影响钙离子进入细胞,导致血管舒张。在体位变化时,血压调节能力可能受限。
5.ACE抑制剂和ARB类药物:如赖诺普利和缬沙坦。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但也可以导致血管扩张效应,在某些患者中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6.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和甲基多巴。这类药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降低血压,也可能影响体位性血压调节。
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高血压时,需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应逐渐站立,以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如果出现头晕或晕厥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药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