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中晶体物质过饱和
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等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容易析出并逐渐沉积形成结石颗粒。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饮水不足或失水过多的人群。
2.抑制结晶生长的物质不足
正常尿液中含有柠檬酸、镁等成分,它们能够抑制晶体物质的聚集和结晶。如果这些物质含量不足,尿液中的晶体更容易凝聚成结石。
3.饮食因素
高草酸、高嘌呤、高盐饮食可能增加尿液中草酸、尿酸和钙的浓度,从而促进结石颗粒的形成。例如,过多摄入菠菜、豆类、动物内脏等食品可能导致问题加剧。
4.代谢紊乱
某些疾病,如痛风、高尿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引发体内代谢异常,导致尿液中的某些成分浓度升高,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5.感染或尿路梗阻
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感染性结石(如磷酸铵镁结石)的产生,而尿路梗阻则会影响尿液流动,促使晶体在局部沉积形成结石。
6.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如胱氨酸尿症,会因尿液中胱氨酸含量过高而诱发相关类型的结石颗粒。家族病史也可能增加发生风险。
7.其他因素
久坐不动、肥胖、某些药物的使用,如维生素C或维生素D过量补充,也可能干扰体内矿物质代谢,加重结石形成。
避免尿结石及其碎石颗粒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饮水、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以及定期健康检查,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