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海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营养科
1.可能原因
毛囊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可能会伴有轻微红肿和触痛。
脂肪粒:常见于皮肤分泌油脂较多区域,为白色或淡黄色的小颗粒,无明显炎症表现。
皮肤过敏:接触到刺激物或过敏原后,皮肤可能出现小颗粒样皮疹,通常伴有瘙痒感。
痤疮前期:青春期开始后,激素波动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可能引起闭合性粉刺。
2.护理及处理方法
清洁皮肤: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皮肤,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
避免挤压:手部带菌容易造成感染,建议不要直接挤压或搔抓患处。
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额头皮肤长时间出汗或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可减少细菌滋生。
局部用药:如果是毛囊炎,可遵医嘱使用抗菌类外用药,如莫匹罗星软膏。如果怀疑过敏,可以尝试使用低敏的舒缓修复护肤品。
饮食调节: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调节皮肤状态。
避免化学品接触:减少化妆品、防晒霜等的使用,特别是含油脂成分较高的产品。
3.警惕就医信号
小米粒样皮疹迅速扩散或面积增大。
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或流脓。
伴随发烧或其他全身不适症状。
护理后症状未见改善或反复发作。
需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同时避免过度清洁或频繁使用刺激性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