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焦虑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研究显示,焦虑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失衡有关。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病史的人更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心理因素:某些性格特质(如追求完美、对失败高度敏感)容易导致更高的焦虑风险。不良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放大对日常事件的担忧。
环境影响: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或经历创伤性事件(如亲密关系破裂、事业挫折),可能诱发甚至加剧焦虑情绪。
社会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普遍增加了人群中的焦虑感受。
2.焦虑的表现:
身体症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增多、胃部不适、肌肉紧张等。
情绪特征:过度担忧、紧张无法缓解、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产生强烈恐惧。
行为变化:回避某些场所或情境、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质量下降。
3.应对焦虑的方法: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保持健康饮食,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学习放松技术:尝试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
改变思维模式:记录负面思维并主动寻找证据验证其真实性,学会用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加强心理支持:与可信赖的朋友或家人交流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障碍患者,医生可能根据症状选择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或某些抗抑郁药。
焦虑本身是人体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但当其持续存在或程度超出正常范围时,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