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病史采集
了解完整的个人病史,包括情绪高涨期(躁狂发作)和情绪低落期(抑郁发作)的具体表现。
询问症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收集家族病史,尤其是一级亲属中是否有精神疾病史,例如抑郁症或其他情感障碍。
2.精神状态评估
通过标准化量表(如青年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估当前的心境状态。
检查患者的思维内容是否存在夸大、自负或自卑的特点,言语是否增多,行动是否过于兴奋或缓慢。
注意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3.体格与神经系统检查
排除可能引发类似症状的躯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脑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或磁共振成像。
4.实验室检查
检查血液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以排除潜在的器质性原因。
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维生素D水平,因为其异常可能加重情绪波动。
5.药物及毒物筛查
检查近期用药史,确定是否因药物副作用导致情绪变化。
筛查毒品或酒精滥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相关诱因。
6.符合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分类系统如ICD-10或DSM-5,确认是否满足双相I型障碍或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
双相I型通常需存在至少一次躁狂发作,可能伴有抑郁发作。
双相II型需至少存在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抑郁发作,但无完全躁狂发作。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减轻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