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神经系统机制
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主要是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如果杏仁核过度活跃,可能导致情绪反应过于强烈,而前额叶皮层活动不足,则会削弱对情绪的抑制能力。长期压力、焦虑或创伤性事件可能改变这些区域的功能连接,使人更容易情绪失控。
2.荷尔蒙影响
激素水平的波动对情绪调节有显著影响。例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在应激状态下分泌升高,可加剧情绪不稳定。雌激素和黄体酮等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如月经周期)也常导致情绪波动。
3.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可显著增加情绪失控的风险。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可能表现为愤怒爆发,而抑郁期则可能伴随无法控制的哭泣。
4.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疲劳,削弱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对刺激产生过度反应。一项研究表明,每晚少于6小时的睡眠可能使情绪失控的风险增加约30%。
5.外部环境刺激
长期处于高压、高负荷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会削弱个体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缓解,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6.饮食与营养状况
血糖水平快速波动、缺乏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B族、镁)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进而造成情绪波动。
情绪失控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及培养健康的应对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出现持续或严重的情绪失控时,应考虑寻求专业医学帮助,以评估潜在的神经系统或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