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大脑的奖励机制
人类大脑对即时奖励较为敏感,当选择不做某事而获得短暂轻松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这种即时满足感会强化类似行为,使得下一次更倾向于选择懒惰。换句话说,越是懒散,大脑越认为这是“正确”的决策。
2.习惯的固化作用
行为学研究表明,一个动作重复21天左右可能会形成习惯。如果长期选择逃避努力或偷懒,这种模式便会被大脑默认为日常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将需要更多动力和意志力来打破这种模式。
3.活动减少导致身体能量下降
长时间缺乏运动会导致新陈代谢速率降低,产生疲惫感,进一步削弱行动能力。肌肉力量减退也会使身体更难以适应较高的活动强度,加重懒惰的状态。
4.自我效能感降低
心理学研究发现,懒惰的人往往会失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完成任务的意愿下降。当不断延迟目标完成时,会觉得更加无能,从而进入消极反馈循环。
5.环境诱导的影响
生活在缺少外界刺激或鼓励的环境中容易放纵行为。例如,舒适的沙发、手机或者不设明确计划的生活环境都可能使人更倾向于懒惰。
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刻意增加身体活动、调整环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同时通过正向激励逐步打破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