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急性期处理:
在损伤发生后的前48小时内,应用冰敷每次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少肿胀和缓解疼痛。
使用弹性绷带或护具来压迫和稳定脚踝。
尽量抬高受伤脚踝至心脏水平以上,尤其是在休息时。
2.初期恢复阶段:
逐渐开始轻度活动,例如脚踝的屈伸动作,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
可以进行非负重练习,如游泳或骑自行车,以增强心肺功能而不加重脚踝负担。
3.中期强化训练:
开始进行负重练习,比如慢走,并根据疼痛情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加入平衡练习,如单腿站立,以增强脚踝稳定性。
进行一些轻度的阻力练习,通过使用弹力带来加强脚踝周围的肌肉。
4.后期功能恢复:
加入更复杂的运动,包括跳跃和变向跑动,模拟日常活动和运动。
可以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训练,例如慢跑,但需注意逐步增加速度和距离。
最后阶段应注重力量和耐力训练,通过综合性的脚踝锻炼提高整体脚踝功能。
经过这些步骤后,注意维持适当的训练频率和强度,监测任何疼痛或不适迹象。如果疼痛持续或加重,建议暂停训练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定期评估脚踝的恢复情况对于长期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