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容易发呆。例如,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更容易陷入发呆。根据调查数据,大约30%至60%的抑郁症患者会经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表现为频繁发呆。
2.生理因素:大脑功能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发呆。研究表明,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分心和发呆,其发生率在儿童中为5%至7%,在成年人中为2.5%至4%。睡眠不足和疲劳也是常见原因。人在缺乏足够休息时,大脑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引起发呆。
3.环境因素:环境刺激不足或者过度刺激都可能使人发呆。在单调的环境中,缺乏新鲜感和兴奋点,人容易陷入发呆状态。而在过于嘈杂或复杂的环境中,大脑也可能因为无法完全处理所有信息而暂时“关闭”,进入发呆状态。
4.生活习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例如电脑和手机,也会导致大脑疲劳,增加发呆的概率。现代社会中,约40%至50%的成年人每天花费超过6小时在电子屏幕前,这种行为模式会对注意力和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5.饮食营养:饮食不均衡,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群、铁和镁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据统计,缺铁性贫血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5%,其中部分人群可能因此出现频繁发呆的症状。
为了减少发呆的频率和影响,可以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改善睡眠质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以及管理好心理压力。当发呆现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以排除潜在的心理或生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