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其他伴随幻觉、妄想的精神障碍。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水平起效。
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一代):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如奥氮平、利培酮,其副作用相对较少,但可能引发体重增加和代谢障碍。
2.抗抑郁药物
用于治疗抑郁症,以及一些焦虑障碍和强迫症。这类药物通过影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对严重抑郁症效果显著,但可能导致心脏毒性。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副作用轻微,常见于轻中度抑郁。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对于难治性抑郁有效,但需要严格饮食限制。
3.情绪稳定剂
主要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过降低情绪波动幅度改善症状。
锂盐:是经典的情绪稳定剂,有效控制躁狂发作,但需监测血清浓度避免中毒。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卡马西平,也具有显著的情绪稳定作用。
4.抗焦虑药物
多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急性焦虑发作及某些睡眠问题。其镇静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易成瘾。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丁螺环酮,相对更安全,但起效较慢。
5.兴奋剂药物
常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患者,以提高专注力和警觉性。
例如哌甲酯、安非他明类药物,可能导致心率加快、食欲下降等副作用。
6.认知增强药物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延缓记忆衰退进程。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可以提升大脑中乙酰胆碱水平。
由于精神病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用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并定期复查以调整剂量或药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