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规律作息
生物钟对睡眠有重要影响。固定每天起床和入睡时间,避免周末过度补觉,可以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昼夜节律。研究表明,规律作息可减少40%以上的失眠发生率。
2.优化睡眠环境
舒适的环境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卧室温度应控制在18~22℃之间,这一范围内人体深度睡眠更容易发生。光线遮挡至最低水平,噪音降到40分贝以下,有助于减少外部干扰。床垫和枕头的支撑与柔软度也需根据个人需求调整。
3.避免不良行为
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降低睡意。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应在下午4点后避免摄入,以免延迟入睡时间。高脂肪或高糖饮食在晚间可能引发胃肠不适,同样需要避免。
4.放松身心
冥想、深呼吸或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可以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焦虑状态。一项数据显示,经常练习冥想者的入睡速度平均提升了50%。泡热水澡、听轻音乐等方式也能缓解紧张情绪。
5.借助辅助方法
如果难以快速入睡,可尝试短期使用褪黑激素补充剂,但需遵医嘱服用。芳香疗法中的薰衣草精油被证明能提高约20%的睡眠效率。中医针灸穴位按摩,如百会穴、足三里,也可能促进睡眠。
长期睡眠问题需警惕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抑郁症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