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硬等运动障碍。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亦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等。这类药物相较于第一代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并且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或社会退缩)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这些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和脂质代谢异常。
3.部分创新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如卡里普拉津和鲁拉西酮已经被批准,用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这些药物靶向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副作用更加温和,对某些患者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
4.长效针剂制剂:如帕利哌酮长效注射剂、奥氮平长效注射剂等,通过每月或每两月至少一次注射,可以稳定释放药物浓度,适合难以坚持口服药物的患者。
5.未来潜力药物:一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正在研究中,例如靶向谷氨酸能系统的药物有望针对认知功能缺损进行干预。基因疗法和神经调控技术也可能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精神分裂症治疗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及家庭支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并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