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感染导致的发热调节: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当免疫系统识别到入侵的病原体后,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和前列腺素。这些物质会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引起发热。发热过程中,汗腺活跃,通过排汗散热以恢复正常体温。
2.退烧后的代谢反应: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促使汗液大量分泌,这是退烧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随着体温下降,神经系统释放信号,让机体通过出汗将多余热量快速带走。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部分人在感冒期间可能出现植物神经功能暂时紊乱,表现为多汗。这与病毒感染及心理压力有关,但通常是短暂的,不必过度担忧。
4.水电解质失衡:感冒期间饮水减少或症状较重时,身体可能尝试通过出汗调整内环境稳定。此时需注意补充水分以及钠、钾等电解质,以避免脱水问题。
5.睡眠环境过暖:如果卧室温度过高或被褥过厚,也可能导致夜间持续出汗,这并非由疾病本身直接引起,但会加重不适感。
感冒时的出汗通常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但若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出汗后严重乏力、体温持续38.5℃以上超过3天、心跳明显加快或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