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与发病机制:大肠黑变病主要与长期使用含蒽醌类的泻药有关,如芦荟、大黄和番泻叶。这些化合物会导致结肠黏膜色素沉着。
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可能伴随轻微的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此病通常在内窥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表现为结肠黏膜呈现暗褐色斑点。
3.诊断与鉴别: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黏膜活检显示巨噬细胞内存在色素颗粒。需与其他可能导致结肠色素变化的疾病如息肉、炎症性肠病和癌症等鉴别。
4.病程与预后:大肠黑变病本身是良性的,不会恶变成癌症。停止使用相关泻药后,结肠黏膜的色素沉着通常会在几个月到几年内逐渐消退。
5.治疗与管理:主要是停用引起大肠黑变的泻药,并在必要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大肠黑变病通常不会缩短生命预期,但需注意合理使用泻药,以免对肠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定期体检和健康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