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酸分泌异常
长时间空腹可能会导致胃酸过度分泌,刺激胃黏膜,从而引起胃部疼痛。尤其是在没有食物中和胃酸的情况下,胃酸直接作用于胃壁,容易出现灼烧感甚至胃溃疡。
2.胃肠动力减弱
不吃饭可能会使胃肠道缺乏正常消化任务,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这种状态下,容易出现胀气、消化不良等问题,也可能伴随隐痛或绞痛。
3.低血糖反应
长时间不进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引发头晕、心悸,同时也可能伴随胃部不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工作压力大或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
4.胃炎或胃溃疡风险增加
经常性不吃饭是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的重要诱因之一。在空腹时,胃壁得不到足够保护,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如果已经患有胃病,不进食会加重症状。
5.胆汁反流
不吃饭可能会导致胆囊排空异常,造成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部灼热感和疼痛,这种情况在晚间空腹休息时更为明显。
通过规律饮食来避免上述问题,每餐尽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必要时可以摄入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面条或藕粉,帮助恢复胃肠功能。如果疼痛持续存在或伴随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应当尽快就医以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