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道炎症
黏液是由肠黏膜分泌的正常润滑物质,但当肠道出现炎症时,分泌会增加,导致过量的黏液排出体外。常见的炎症包括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便中常伴有血液、脓液和明显的腹痛。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可引起腹泻、便秘以及腹胀等症状,有时会在大便中混有白色黏液。这种情况通常与情绪压力、饮食习惯或肠道敏感性有关。
3.寄生虫感染
某些寄生虫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虫或贾第虫,会导致肠道分泌异常,表现为白色黏液和不规则的大便形态。这类情况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
4.直肠或肛门疾病
直肠或肛门炎症、痔疮或肛瘘可能刺激局部组织产生更多的黏液,导致其随大便排出。通常情况下,这类疾病还可能伴有局部疼痛或出血。
5.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
乳糖不耐受或摄入某些过敏食物后,可能会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引发白色或透明黏液样分泌物。同时可能出现腹泻、腹痛或气胀的症状。
6.癌症或肿瘤相关疾病
直肠或结肠癌也可能引起大便性质的改变,包括出现白色黏液。但这种情况通常伴随体重减轻、大便带血或长期的排便困难。
若白色黏膜状物质仅偶尔出现且无其他不适,多数无需特别担忧。反复出现或伴随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接受肠镜检查等相关诊断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