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摄食不足:如果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体重下降。需要评估饮食结构、热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通过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及微量元素的摄入来改善体重。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2.胃肠道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可能影响食物吸收功能。相关检查包括胃镜、肠镜或粪便常规等。治疗通常包括药物干预,例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炎药或益生菌。
3.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等可导致代谢率增高,使患者体重下降。确诊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血糖检测。治疗可能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或胰岛素调整。
4.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感染等会引起消瘦和乏力。必要时进行胸片、血液检查及其他感染筛查。治疗需以抗感染为主,例如使用抗结核药物等。
5.恶性肿瘤:消瘦可能是癌症的早期信号之一,特别是在不明原因体重快速下降时。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治疗方式视具体癌种而定,包括手术、放疗或化疗等。
6.心理因素:长期压力、焦虑或抑郁症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从而引发消瘦。需要排查心理原因,部分患者需接受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7.其他慢性疾病:肾衰竭、心功能不全以及慢性肺病等均可能导致体重下降。需要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如肾功能、心电图等)确定具体原因并进行治疗。
持续消瘦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尽早就诊、明确病因是关键。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医嘱是改善体重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