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散瞳药物的作用
散瞳药物如阿托品或复方托吡卡胺,会暂时麻痹睫状肌,阻止调节功能发挥作用。在未散瞳状态下,眼睛的调节机制可能过度代偿了部分远视成分,表现为较低的近视度数。而在散瞳状态下,这种调节被解除,潜在的屈光问题被完全显现,因此测得的度数更接近实际值,可能由25度增加至75度。
2.假性近视的排除
假性近视是由于眼睫状肌长期紧张引起的调节痉挛,散瞳后这种紧张被缓解,假性近视部分会消失。如果初次测量的25度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假性近视成分,而散瞳后暴露出真实的屈光状态,那么近视度数反而可能更高。
3.验光方式的差异
在散瞳前进行的验光通常是带有调节参与的主观验光,而散瞳后进行的是客观验光,完全排除了患者主动调节的干扰。散瞳后的结果更加准确,但由于技术和方法的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从而导致度数的差异。
4.角膜曲率和轴长因素
散瞳不会直接改变眼球的结构,如角膜曲率或眼轴长度。但在散瞳状态下,由于调节的放松,会减少假性近视的影响,使屈光状态更贴近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决定的真实度数。
5.数据调整与试戴体验
散瞳验光后获得的结果并非最终配镜度数,还需要结合患者日常用眼体验、试戴情况以及双眼视功能进行综合调整。散瞳度数与最终配镜度数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散瞳验光是检测屈光不正的重要手段,但散瞳后的验光结果往往比非散瞳状态下显示的度数更接近真实情况。这一变化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