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注射后的正常代谢反应:感冒注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者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可能会促进新陈代谢,导致皮肤毛孔扩张,增加汗液排泄。这是身体调节体温和排出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
2.与疾病相关的发热过程:感冒时,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发热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当体温逐渐下降时,会引发大量出汗,这是退热的常见表现。
3.用药因素:某些药物本身可能具有诱发出汗的副作用,例如部分解热药或激素类药物。如果注射中使用了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夜间出汗现象的概率。
4.环境原因:睡觉环境温度过高或盖得太厚,也可能进一步加重出汗的情况。此时应适当调节卧室温度或减少被褥的厚度。
5.注意脱水风险:大量出汗后容易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可能引起口干、疲劳等症状。应适量饮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但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如果夜间出汗现象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天),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反复高烧、剧烈头痛、心慌气短等,应及时就医,以确认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问题,例如药物过敏、感染未控制或其他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