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显示,具有一级亲属患病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大约是后者的8-10倍。而在双胞胎研究中,单卵双胞胎的共病率可以达到40%-70%。
2.神经生物学异常: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水平存在失衡,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具体表现为抑郁阶段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下降,而在躁狂阶段则可能过度活跃。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前额叶皮层及边缘系统区域的活动降低或连接性紊乱。
3.环境应激: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常被认为是该病诱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创伤性事件、重大丧失、经济压力或婚姻破裂都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外界环境压力通过影响脑内的应激反应系统(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加重症状。
4.心理因素:个体性格特点可能决定其对外界压力的应对方式。一些研究表明,高敏感性、易焦虑或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更容易发展成双相情感障碍。童年的负性经历,如虐待或忽视,也增加了发病的风险。
5.其他生物学机制:包括昼夜节律紊乱和炎症机制异常。患者通常表现出睡眠调节问题,例如昼夜节律失调,容易导致情绪波动。近年来还有证据提示,慢性炎症状态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能够引起。了解这些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早期干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