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蠕动功能异常会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表现为胃胀和大便不成形。统计显示,大约20%-30%的人群可能经历过此类问题,尤其是在压力大或饮食无规律的情况下。
2.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可表现为腹胀、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不成形)等。据研究,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0%-15%。
3.胃酸分泌不足:胃酸不足会影响食物的初步分解,使食物残渣进入肠道,导致排便异常。胃酸分泌不足的发生率在老年人中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酸分泌功能可能会逐渐减弱。
4.胰腺功能不全:胰腺酶分泌不足时,会妨碍脂肪、蛋白质的正常消化吸收,出现油腻便、大便不成形及食物不消化的问题。慢性胰腺炎患者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其发病率约为10/10万。
5.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部分个体对乳糖或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无法耐受,进而引起腹胀、腹泻或大便异常。全球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因地区差异各不相同,在亚洲人群中可达90%。
6.胃肠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可能伴有上述症状,尤其是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或旅行史的个体。
7.肠道菌群失调:长期服用抗生素、不健康饮食习惯或免疫力下降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和排便异常。
8.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克罗恩病等也可能引发这些症状,需通过专业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及时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摄入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轻微症状。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尽快就医,通过胃镜、肠镜检查或血液化验明确具体病因并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