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道运动异常
肠道的蠕动速度会影响粪便的性状。前段粪便停留时间较长,水分被充分吸收,因此成形;后段粪便因肠道蠕动加快,水分来不及完全吸收,导致稀薄。常见诱因包括饮食刺激(如辛辣、高油脂)、压力过大或睡眠不足。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受到破坏时,可能会引发消化功能紊乱。部分细菌过度繁殖可能导致肠道分泌过多液体,使粪便变稀,其中使用抗生素、长期饮酒或暴饮暴食是常见原因。
3.慢性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这些疾病可表现为肠道局部炎症,导致吸收功能受损,粪便前后性状出现差异。这类疾病通常还伴随腹痛、黏液便或血便等症状。
4.胃肠动力障碍
部分人因胃肠动力问题,导致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速度不均。部分食物在上段肠道被充分消化,而未完全吸收的内容物迅速进入下段肠道,导致后段粪便稀软。
5.饮食和生活因素
饮水量过多或摄入大量含水分较高的食物(如水果、汤)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同时,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也会干扰肠道的正常排空节奏。
6.功能性肠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可能表现为排便性状多变,尤其在精神紧张或焦虑时更易诱发。
建议从饮食、作息和心理状态方面入手,如保持清淡饮食、少量多餐、避免熬夜和学会放松。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明显不适,应尽早就医,通过检查明确具体病因,以便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