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健康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吸烟和饮酒等。长期炎症可能造成胃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2.在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情况下,炎症可能使胃黏膜逐渐恶化,部分区域可能出现萎缩性改变。如果炎症持续存在或得不到有效控制,胃黏膜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肠上皮化生,即胃腺体细胞被具有小肠或大肠特性的上皮细胞所取代。这种病理改变通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形式。
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肠上皮化生的重要诱因之一。一项研究显示,约50%-60%患有中重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个体会出现肠上皮化生。而在未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可高达20%-30%。
4.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胃炎的病程延长,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这些都可能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5.饮食习惯也对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有显著影响。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加重胃部负担,而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则能降低风险。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管理应避免拖延。及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并定期随访胃镜检查,有助于防止肠上皮化生等更严重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