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胃炎致病因素,其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可达50%-80%。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引起慢性胃粘膜炎症,逐步导致胃腺体萎缩、纤维化以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进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
2.除幽门螺杆菌外,其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慢性损伤,增加萎缩和化生的风险。尤其是在长期暴露下,这些因素即使单独作用,也可能引起类似病变。
3.遗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个体可能由于特定遗传背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其他胃黏膜损伤更敏感,从而更易发生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4.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检测不到幽门螺杆菌,也存在萎缩和化生。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自身抗体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可以独立引发胃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但不能认为其必然存在于每一例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患者中。对于确诊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寻找可能的致病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