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发生率:
在亚洲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约有30%-50%存在EGFR突变。
在西方人群中,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大约为10%-15%。
2.检测意义:
EGFR突变的检测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靶向药物治疗。
3.靶向治疗:
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通常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应良好,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
研究表明,使用这些靶向药物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显著优于使用传统化疗的患者。例如,某些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可延长至18.9个月,而传统化疗组仅为10.2个月。
4.耐药性问题:
尽管初期治疗效果显著,部分患者会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出现耐药性,导致疾病进展。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评估并考虑更换其他靶向药物或联合治疗策略。
5.副作用:
虽然靶向治疗相比传统化疗副作用较少,但仍可能引发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这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和管理。
EGFR突变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通过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耐药性和副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