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中的黄色来源于一种称为尿胆素的化学物质。尿胆素是由体内的血红蛋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分解形成胆红素,胆红素在肝脏中转化为结合型胆红素,然后经由胆道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细菌将结合型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其中一部分被重新吸收到血液并经肾脏排出体外,成为尿胆素,使尿液呈现黄色。
2.正常情况下,尿液的颜色从淡黄到深黄色不等,主要取决于尿液的浓缩程度。早晨第一次排尿通常颜色较深,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尿液中的尿胆素浓度较高。喝水量增加时,尿液颜色会变得更浅。
3.某些食物、药物和疾病也会影响尿液的颜色。例如,食用胡萝卜、大黄等食物可能使尿液变为橙色;维生素B补充剂可能导致尿液呈亮黄色;某些抗生素如利福平则可能使尿液呈红色或橙色;肝脏疾病或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尿液变深,甚至出现茶色。
4.尿液的颜色变化还可能与脱水有关。当体内缺水时,尿液中的水分减少,尿胆素浓度升高,尿液颜色加深。正常情况下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对维持尿液颜色正常很重要。
尿液中的黄色主要源自尿胆素,这是一种由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转化而来的化学物质。尿液颜色可作为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指示器,因此当尿液颜色异常时,应注意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