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赟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1.中枢性尿崩症: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常见原因包括颅脑外伤、手术后遗症、脑肿瘤、感染等。
2.肾性尿崩症: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或反应缺失,导致水分的重吸收障碍。可能的诱因有基因突变、药物副作用(如锂盐)、慢性肾病等。
在临床表现方面,尿崩症患者每天的尿量通常超过3升,且尿液的比重较低。伴随明显的口渴感,尤其偏爱冷水。有时还会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
确诊过程包括:
1.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尿液分析,测定血浆渗透压与尿渗透压;
2.水剥夺试验:观察禁水后的尿量和尿浓缩能力变化;
3.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治疗方法根据病因有所不同:
1.中枢性尿崩症:可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替代缺乏的抗利尿激素;
2.肾性尿崩症:主要通过控制饮食、补充液体以及调整相关药物来改善症状。
保持足够的饮水量,防止脱水是尿崩症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定期检查电解质水平和肾功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