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气温变化导致血尿酸水平波动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气温降低后,人体的血管容易收缩,使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慢。这种循环的减缓会导致尿酸更容易在关节处沉积,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低温还可能使尿酸溶解度下降,进一步增加结晶形成的风险。
2.饮食习惯的改变
秋季常是进补的季节,不少人会摄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和红肉等,这些食物会显著增加体内尿酸的生成。秋季也正值啤酒消费高峰,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与高嘌呤饮食共同作用时,更容易引起尿酸升高。
3.出汗增多但水分摄入不足
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容易因不知不觉出汗而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当水分摄入不足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可能会下降,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尿酸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增加其在关节处沉淀的机会。
4.人体代谢特点
秋季是机体代谢逐渐从活跃转为储备的过渡时期。在这种过渡过程中,有些人肝脏对尿酸的代谢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而肾脏清除尿酸的效率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痛风的发生。
在秋季,应避免暴饮暴食和摄入高嘌呤食物,保持规律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并注意保暖和监测血尿酸水平,从而减少痛风发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