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消化功能紊乱:如果食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容易导致粪便前段较硬,而后段由于移动速度加快或肠内容物较多,保持了较高的含水量。这种情况可能与进食不规律、摄入纤维不足或饮水量过少有关。
2.排便习惯异常:长期憋便会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过久,形成硬块。随后的粪便因未经过长时间的水分吸收,质地相对较软。此类情况常见于生活作息不规律或忽视排便信号的人群。
3.肠易激综合征:这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之一是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前段干硬、后段稀软或腹泻。通常伴有腹痛、胀气或排便后缓解的不适感。
4.大肠炎症或肠道感染:某些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者急性肠道感染,也可导致粪便形状和质地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会出现腹泻、黏液便、便血或腹部疼痛等其他症状。
5.直肠或肛门问题:直肠狭窄或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粪便通过时前段受压变硬,而后续肠内容物仍然正常排出,因此表现为前硬后软。
应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例如腹痛、便血、体重下降、排便次数显著增多或减少。如有这些表现,需尽早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不宜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