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乳糖酶不足:乳糖酶是消化乳糖的关键酶类。如果小肠内乳糖酶含量不足,未被分解的乳糖会进入大肠,与肠道菌群发生作用,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引发腹胀、腹泻等症状。研究显示,全球约65%-70%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比例较高。
2.年龄因素:乳糖酶的活性在婴幼儿时期最高,但很多人在青春期后逐渐下降。成年后饮用牛奶更易出现乳糖不耐症状。
3.摄入量过多:即使乳糖酶的活性正常,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牛奶也可能超出人体的分解能力,导致乳糖残留在肠道内引发问题。例如,单次摄入超过250毫升牛奶可能会增加不适风险。
4.肠道功能异常:某些肠道疾病,如慢性肠炎或肠黏膜损伤,可导致乳糖酶分泌进一步减少,使个体对乳糖更加敏感。
5.牛奶质量问题:如果牛奶存储不当或变质,其中的细菌及其他有害物质也可能引发急性腹泻。这种情况与乳糖不耐受无关,但同样需警惕。
针对以上现象,可以尝试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牛奶,或者通过少量多次饮用来适应。酸奶和奶酪等乳制品由于乳糖含量较低,也可作为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