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琼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内分泌科
1.消化吸收:饱和脂肪酸通常在饮食中以甘油三酯形式存在。摄入后,胃排空进入小肠,在胆汁盐和胰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被水解为单酰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此时,肠道上皮细胞将这些游离脂肪酸重新酯化成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然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2.β-氧化:饱和脂肪酸在细胞内经线粒体进行β-氧化。β-氧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每次循环从脂肪酸碳链中去除两个碳原子,生成乙酰辅酶A。此过程需要四个关键酶的参与:脱氢酶、补氢酶、硫解酶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棕榈酸(16碳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七次循环,生成八个乙酰辅酶A分子。
3.能量释放: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也称为柠檬酸循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ATP,同时产生NADH和FADH2,这些还原当量将在电子传递链中进一步转化为ATP。特别是,每个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生成约10ATP。
饱和脂肪酸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但过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建议适量摄入并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