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双侧颈动脉硬化样改变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动脉壁上积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每年约有200万例中风患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诱因之一。
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和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与动脉硬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血管老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逐渐失去弹性并变得更硬,影响血流顺畅。6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硬化发病率显著升高。
2.引发双侧颈动脉硬化样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持续高血压可对血管壁造成压力,增加动脉硬化风险。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2至3倍。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会促进斑块形成。总胆固醇水平超过240mg/dL的人群患动脉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
吸烟:吸烟者相比非吸烟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加,戒烟后风险逐渐下降。吸烟每年导致700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量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管理不佳,引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问题的概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至4倍。
遗传因素:家族史也是重要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3.预防和管理双侧颈动脉硬化样改变的方法包括: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盐摄入和增加运动。
降低胆固醇:合理饮食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斑块形成。
停止吸烟:戒烟对降低动脉硬化风险极其重要,长期禁烟可明显改善血管健康。
管理糖尿病:通过血糖监测和药物控制来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应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迹象。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医疗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颈动脉硬化样改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