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因及症状:
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等。
典型症状有胸痛、胸闷、气短、疲劳等,有时还会伴随心律不齐。
2.诊断与检测:
心电图:可以显示特定的心肌缺血标志,如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心脏超声:能观察到心肌的运动情况,帮助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
血液检查:如检测心肌酶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可以辅助诊断心肌损伤和炎症。
3.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放置支架,可以迅速疏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
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重建血流的方法,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保持心理健康,对预防和控制心肌缺血至关重要。
4.预后与管理:
长期随访: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检测等评估,以监控病情进展。
二级预防:对于已发生过心肌缺血事件的患者,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应急处理:掌握急性心绞痛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及时服用硝酸甘油,以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肌缺血在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下,预后良好。定期体检和遵从医嘱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