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发病机理:亡阳汗是由于人体阳气衰微,不能控制津液的蒸腾与外泄,导致液体通过皮肤毛孔散失。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各系统功能减弱,水液代谢紊乱,进而表现为全身乏力、怕冷等伴随症状。
2.常见原因:
慢性疾病:长期患病使得体内阳气耗损,如慢性肾病、心脏病等。
大量失血:失血过多会导致阳气大亏,比如手术后或外伤失血。
长期食用寒凉食物:频繁摄入寒凉性质的食品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年老体弱: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逐渐减少,容易引起这一症状。
3.临床表现:
自发出汗:主要特点是无明显诱因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通常在静息状态下发生。
畏寒怕冷:患者常常感到身体内部寒冷,对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敏感。
乏力倦怠:阳气不足会导致精力下降,表现为疲劳、无力。
四肢冰凉:四肢末端血液循环差,常有冰冷感。
4.治疗方法:
补阳药物:常用人参、附子、肉桂等中药材进行调理。
饮食调节:建议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姜汤等。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通过适量运动促进阳气生发。
保暖措施: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快提升阳气。
亡阳汗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候,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出现类似情况应尽快就医,避免自行处理。